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,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是打开的,另一辆则封闭如常,原样保持不动。
打开的那辆车在3天之内就被人破坏得面目全非,而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。这时候,实验人员在剩下的这辆车的窗户上打了一个洞,只一天工夫,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,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。
这就是著名的“破窗户理论“。其结论可以归结为:既然是坏的东西,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。对于完美的东西,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,舍不得破坏;而对于残缺的东西,大家就会去加大其损坏程度。这与道德似乎没有多大关联。人们也曾经用这理论在一座城市里做过类似的实验。
(资料图片)
在一条街道上,先是扔了一些生活垃圾。没过几天,这条街道就被铺天盖地的垃圾覆盖,碎纸和塑料袋乱飞。同时,人们把另一条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,并维护了好几天。这之后,每当街上出现脏物时,总会有人自动把它扔进垃圾箱;如果碰到外人往地上乱扔垃圾,还会有人制止。
既然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,我们就有必要把它引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:让自己的人生干干净净,不要在上面乱扔垃圾,更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。
执著与放弃的哲理故事
执著与放弃正文: 深山古刹前,一个身心俱疲的年轻人对一位高僧说:“我分不清什么时候该执著,什么时候该放弃,结果常常陷入犹豫不决的矛盾中,常常做错事,常常后悔。我不愿再后悔,所以想出家。“高僧说:“寺庙是静修之地,不是逃避之所。如果你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出家,只能说明你尘缘未了。“年轻人求高僧指点迷津。
高僧带他来到寺庙后院的花园里,指着一只蜘蛛说:“这是什么?“年轻人说:“蜘蛛。“高僧说:“你用指头捣破它的网。“年轻人小心翼翼地伸出指头,勾破了蜘蛛的网。他发现蜘蛛呆了一下,就迅速逃走了。但不久,蜘蛛又回来把网给补上了。年轻人再次把网弄破,但蜘蛛不久又把网给补上了。高僧问他:“你明白了吗?“年轻人说:“我明白什么叫‘执著’了。但什么时候该放弃呢?“
高僧又指着屋檐下的一个燕子窝说:“这是什么?“年轻人说:“燕子窝啊。“高僧说:“假如这燕子窝垒的不是地方,影响了人的出行,人们就会把燕子窝捣毁,那燕子该怎么做?“年轻人说:“那肯定要换一个合适的地方垒窝了。“高僧说:“对,如果燕子还在原地坚持垒窝的话,它永远都不可能有一个平安的家。“
年轻人顿悟:如果导致失败的是化解不了的矛盾,那最好的办法应该是避开矛盾,换一个地方东山再起。 年轻人告别高僧,迈着轻快的步子下山了。
标签:
关键词: